這段時間,老板時不時哀嘆一句:“為啥某某只會寫報告,不會動手干活尼?”我等不幸躺槍的小伙伴們趕緊撒丫子跑起來,麻溜點干活,唯恐老板聚焦在自個兒身上。這當然是個笑話,但背后隱含的深意并不可笑——職場更需要什么樣的能力?文檔能力or動手能力?寫報告能力or現(xiàn)場指揮能力?PPT匯報能力or搞定事的能力?
這,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的文官、武將的區(qū)分。當然,古代不乏有一些戰(zhàn)功赫赫的文人將領,如毛主席老人家相當神往的白袍將軍陳慶之,如范仲淹、袁崇煥、于謙、王陽明等等。但文武雙全的人,在歷史上畢竟還是少數(shù),自春秋戰(zhàn)國文官武將有區(qū)分開始,幾千年來,青年才俊們已經(jīng)習慣了術業(yè)有專攻、各奔各前程。
同樣,在今天職場上,也存在類似文官、武將的人才區(qū)分——有人非常會寫PPT,會演講,但十指不沾陽春水,不會實際操作;有人正好相反,迅速搞定最終結果,但一提寫PPT,就抓耳撓腮。
先不要著急評判哪一種能力更優(yōu)越,因為我們連評判的標準都沒有定。而在定標準之前,可能還需要知道:為什么會有這兩種能力的區(qū)別?——這可能與2個因素相關:·第一,個人在學生時代的興趣和能力結構;第二,進入公司以后的環(huán)境要求。
第一,個人在學生時代的興趣、能力結構。
人與人的個性、生活背景、教育背景相差非常大,這其實就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,已經(jīng)先天決定了某一部分的能力偏向。
前段時間看到陳宗鶴先生(微信公眾帳號)的一篇文章,寫一批同時進入某國有銀行的實習生,因為出身不同、生活背景不同,而造成每個人在職場中的行為反應不同,最終結局不同。原文寫的很感性,大意是惋惜和批判農(nóng)村孩子死讀書、死干活、不懂事;褒揚和倡導商人孩子雖然不干活、但懂事、靈活;同時羨慕官二代不懂事、不讀書、不干活,但后臺硬。據(jù)陳宗鶴第二天的微信回復說,這篇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,無數(shù)讀者回信說文章涉嫌道德問題。
我個人初看這篇文章時,也覺得心里不大舒服,后來我又翻了另一本書,叫《海底撈你學不會》,里面是截然相反的論調,褒揚農(nóng)村孩子拼搏肯干、靈活懂事;批判城市孩子偷懶退縮、不上進不懂事。至此,我終于明白,原來所有的能力,都是要看“語境”,評判某種能力的好壞,絕不能脫離環(huán)境,肆意下判斷。
且不說如何評判,就看這兩篇文,描述了一個基本事實——背景和教育,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興趣和能力結構。以前上大學時,我校經(jīng)常嘲笑隔壁院校是“五道口男子技工學校”,當然隔壁學校也看不起我校這幫天天吟詩作對、虛頭八腦的人。這雖然是學生時代的笑語,但從側面也反映了兩所學校培養(yǎng)不同的知識結構、能力氣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