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去終端跑市場的人,會很詫異地看到,低級的促銷方式還在繼續(xù):大大的字體標示著狂甩打折,店里還有高音喇叭一遍遍地播報打折信息。往往,這樣的聲音不止來自一家店,而是此起彼伏,就像競賽,無人示弱。
一條名為“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361°了”的微博最近也讓人反思:某地,一家361°專賣店里,一水兒的紅色條幅、POP都寫著“39元起”的字樣,就連模特身上也披著“親,我被甩”、“39 把我?guī)ё摺敝惖募t色手寫廣告紙。這樣的場景讓人聯(lián)想起港劇里被高利貸追債的橋段,紅油漆、殺氣騰騰、落荒而逃……
也許這只是個別激進的經銷商所為,但品牌再多的營銷投入在這樣的終端形象下,一切皆成浮云。
也許會有經銷商抱怨,在這樣淡得不能再淡的淡季里,除了打折,還能有什么辦法提升業(yè)績呢?要知道銷售淡季每年都會如期而至。在淡季到底該如何促銷?這是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話題。
在各大品牌都在促銷的背景下,進行特別的促銷活動可以增加顧客的進店指數(shù),增加銷售機會。即使不打折,舉辦一些創(chuàng)意活動也能吸引顧客光臨。將目光轉向汽車、家居甚至電影行業(yè),吸取一些行業(yè)外的經驗或許會有意外收獲。
在淡季,有的品牌在做銷售工作的同時,更注重對整個市場的關注。關注顧客的意見,關注顧客的不滿,從而把工作做到最好。為了回饋顧客,他們在淡季銷售總會以買贈、返券之類的形式代替硬性的折扣。贈品都是非常實用的店內日常銷售的商品,這樣可以讓顧客嘗試不同類型以及風格的產品,增加潛在的銷售機會。
大部分企業(yè)都清楚這樣一個道理:為了減輕庫存壓力、增加現(xiàn)金流而進行的大幅度打折,會破壞服裝店的品牌形象,影響后續(xù)的銷售。然而,總部的政策到了終端往往就變了味,如何將“批發(fā)”思維切實轉化為“零售”行動,這是每一個國內服裝品牌操盤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作為整個營銷狀態(tài)不可分割的一環(huán),淡季促銷無法回避,因此,任何企業(yè)都應該充分重視淡季各項活動,多角度促進銷售成功。越是淡季銷售,營銷的思路與步伐越是需要謹慎。營銷活動一定要根據(jù)淡季的特點和品牌自身的理念出臺適合的促銷政策,因為淡季不僅要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,更是樹立品牌形象,提高品牌價值的有利時機。
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659號